繪本獎項 AAAS/Subaru SB&F 科學圖書卓越獎得獎繪本介紹 PART3,這篇文章會和你依序分享 2006-2010 年得獎的 5 本得獎科學繪本:
2010 得獎繪本—光合作用
✍🏻 作者 Molly Bang 繪者 Penny Chisholm
➡️ 亞馬遜連結
太陽對地球有多重要?讓太陽用第一人稱的敘述,擬人化的講述光合作用:「你要如何獲得我的(太陽)能量呢?」
太陽能轉化成植物需要的養分,人類和動物食用了這些植物獲得能量,我們又呼出二氧化碳讓植物吸收利用。整本書解釋了這條光合作用化學式:6CO2(g)+12H2O(l)+光能→C6H12O6(s)+6O2(g)+6H2O(l),亦說明了能量的循環。
繪本畫面中呈現了不同的視角,從太陽到地球宇宙的大維度,到能量和分子的轉換化學式分子維度,這些肉眼看不見的能量流動每時每刻都在發生,而我們也都仰賴這些能量維生。讀完這本書後讀者能清楚的了解太陽是地球生命極大的重要性,沒有太陽的能量,萬物都無法生存。書的後記針對光合作用的細節還有更多的文字說明,以補充繪本故事中簡略的部分。
2009 得獎繪本—動物
✍🏻 作者 Robin Page 繪者 Steven Jenkins
➡️ 亞馬遜連結
我們容易取得動物相關的書籍,經常介紹動物的棲息地、食物、天敵,但對於動物的「兄弟姊妹」這個話題卻很少見。這繪本書名字就是「兄弟姊妹」,動物世界中有的像人類一樣每次生一個,有的會生產了一窩,書中介紹了許多不同動物的子代數量和特色,例如白蟻每天產下三萬個卵,而大食蟻獸卻總是單生。
除了數量外也介紹不同類型的動物是如何出生的?牠們出生後與母親在一起多長的時間?這些動物出生後的體型、以及這些剛出生的動物靠吃什麼維生?而同樣是兄弟姊妹關係,有的是相互學習成長,有的卻存在競爭關係!對於認識動物來說,這本書提供讀者一種很特殊又有趣的視角來了解牠們。
2008 得獎繪本—擬態
✍🏻 作者 David Schwartz、Yael Schy 繪者 Dwight Kuhn
➡️ 亞馬遜連結
這本書的主題其實並不新穎——動物的擬態,融入在環境中躲避天敵的防禦機制,但呈現方式卻令人耳目一新!就像是找找「威利在哪裡」(一本有趣的暢銷童書),讀者需要在真實的圖片中找到躲藏的動物,再加上押韻詩歌的文字,提示讀者可以觀察圖中的哪個部分,在翻開拉頁後可以看到答案。一連串「尋寶」的活動後,還有該動物的生活習性解說。
本書透過彩色實境照片頁面真實呈現隱藏在樹幹上的樹蛙、躲藏在一片白雪中的雪貂……讓讀者不得不佩服動物們的偽裝功力。我們或許只認識善於偽裝的竹節蟲和枯葉蝶,閱讀之後你會知道還有更多不同環境中的擬態高手,認識這些有著自己獨特的迷彩裝的動物。
2007 得獎繪本—蛋
「蛋」,除了日常不缺的雞蛋,其實還有各種形形色色和樣貌的「蛋」。在這本書的一個跨頁裡,繪者展示了38種不同顏色與大小的蛋,不僅有常見的白色、棕色,還有綠色、紫色、橘色、淺藍色等,而且每顆蛋都有標示是什麼動物的蛋。此外,還有一些蛋的形狀不是像雞蛋一樣橢圓形,真令人大開眼界。有的蛋還有偽裝的功能,而不同蛋的外表質地和紋理也有不同。作者文末提到,蛋對於卵生動物來說是胎兒的養分來源,最後會孵化成幼鳥或幼蟲。
繪者在標注蛋的種類時,特別和蛋的曲線貼合,將文字圍繞在底部而非一般橫式的說明文字。在前後扉頁也做了設計,前面是表現呼應書名「蛋是安靜的」的畫面,擺滿各式各樣的蛋。閱讀最後頁面,蛋是吵雜的,因為都孵化成各種鳥類、魚類、爬蟲類等,令人會心一笑。讀完這本書,不禁發出感嘆——蛋真美!
2006 得獎繪本—灰塵
✍🏻 作者 April Pulley Sayre 繪者 Ann Jonas
➡️ 亞馬遜連結
你認為灰塵是什麼?是鞋底從外頭帶來的沙土、是皮膚代謝的角質、掉落的餅乾屑……,作者卻形容是床底下的星星。書中描述到處都會產生灰塵,從人們生活的場景,動物奔跑的草原,海洋捲起的海浪和火山爆發的泥灰,這些都是灰塵,而灰塵隨著空氣飄往不同的地方。最後作者逗趣的說,你電腦螢幕上的灰塵搞不好是恐龍留下的呢!
文本的最後兩頁深入地解釋了灰塵與日落和日出顏色的關係,灰塵如何和雨水的形成有什麼關聯;另外也解釋了灰塵的來源,有地球上的灰塵也有來自太陽或月亮的灰塵;灰塵如何到處傳播、以及灰塵對環境的影響。如果不是這本書,你是否一輩子都不會關注到這些小灰塵呢?
結語-書單的啟發
看過這17本書的簡短介紹,是否有感覺我們太看重了科學,又小看了科學呢?這些書的主題是否有觸發你對科學「哦~原來如此」的感覺?從以上的書單啟發,筆者認為可以總結四個討論方向:
- 單一視角、橫向擴展
這些書單主題其實都不難,許多科學點都是小學自然課程中就有提到的題材,但特別之處是這些書籍經常以橫向擴展的方式比較一件事物,這是我們在台灣的教育中比較不常運用的方式。例如「牙齒」,我們介紹人類就從頭到腳談器官,講動物就是動物的特色,較少橫向把這些動物的牙齒都比一比、覺得有什麼相同或不同?又例如「雞蛋」,再平常不過的蛋也可以作為一個科學探究的主題,是我們認為科學就應該是很高深才值得教,抑或是我們沒有思考過這樣的題材其實才最親民,最引發興趣的。
- 國際教育、多元理解
在獎項的評選標準中明確指出「能夠展現多國背景的經驗」,這也是在台灣少見的資源,一般最常接觸到的是美國的科學家、英國的科學故事,甚至日本我們都瞭解的不多。在書單中可以看到有孟加拉的故事,墨西哥的花園,我想在另外三個獎項中應也能看到更多元的題材。科學的技術與發展其實大同小異,但在應用層面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,就需因地制宜,好比都是烤箱料理,在西方國家用來烤蛋糕,東方國家或許更還能用來烤發糕。這些不同背景的刺激,會開啟讀者的眼界和想像,能使思考更為靈活且開放。
- 小題大作、觸發學習
有一類的繪本主題筆者稱之為「小題大作」類——例如「灰塵」,若不是這本書獲獎,以及作者創作出這本書,或許一輩子都不會對這件事除了要拿掃把掃掉以外更多的思考。又或者是「光合作用」的繪本,一條方程式也能用精美的圖文,不同比例大小的場景來解釋,瞬間將國中範疇生物課本其中一頁的一行字,轉化成一本兒童也能理解的道理,目的並不是超前學習,而是一種對自然奧妙的深刻體驗。
- 跨領域整合
僅學會單一領域在現在世界中已是生存低標,會使用技術和運用知識靈活解決才是真正核心的技能,3D 列印技術拯救白頭鷹的故事就一個既實際又新鮮的科學主題。科學並非一成不變,隨著科技的進步,許多事情都可能改變與發生,最顯著的差異莫過於 3C 和醫療,這些技術其實也能應用在不同問題上,這本書就給讀者一個很好的啟發。
此外,這類的書籍也能觸發學生理解為何而學習。學習動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但在普遍的教育中卻時常缺乏告訴學生這些技術實際應用的場景,這類得獎好書能為喜歡動物、喜歡3D技術、或者對醫療有興趣的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想像。
自 2005 年來的精選書單,除了看見選題的靈活性以及角度外,這些題材有些與永續發展可以做結合,應用在自然課堂也能達成很好的補充功能,對小朋友們接觸科學是很好的起步。而且,由於獎項特別強調科學的正確性與精準度,因此不會因為是「繪本」或是「故事」的因素而有所偏頗,即便是在圖像的部分,手繪的插圖依然是寫實呈現。
從這些作品中,不但能保有科學的價值,同時亦能欣賞文字與圖文的展現,不但小朋友讀起來不覺得生硬可怕,成人讀後也會心一笑,那麼這就是很好的科普讀物,分享給所有大小讀者們共讀與享受。
推繪本多一點podcast 一起聽🤗🥰